玉露村:一片叶子唤醒的历史回响

时间:2025-07-05 13:12 来源:恩施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ccf506e2-5be8-47f6-b4ef-5ac6ed3e4443.jpg

玉露村大片茶园。

茶山叠翠,清香萦绕。

7月1日,走进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漫山茶园在缥缈雨雾中若隐若现。

山脚下,一场更名仪式在蒙蒙细雨中展开。当红绸飘落,人群沸腾,一个承载300余年茶香的名字——玉露村正式取代黄连溪村。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更名,而是一方水土对历史血脉的深情呼唤,是一片古老茶叶对未来的铿锵宣言,一条以茶塑魂、振兴乡村的崭新路径由此铺展。

溯 源

深植厚土,玉露飘香三百年

走进恩施玉露源头文化馆,茶香裹着历史扑面而来。

恩施玉露非遗传承人曹乐书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提及更名事宜,她表示:“恩施玉露自东湖茶叙以来声名大振。近几年,我们围绕玉露‘源’文化做了很多工作,如今‘玉露村’更名,有利于进一步提振玉露源头文化声量,还为深入挖掘、传承玉露文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恩施玉露,蒸青针形绿茶,其生命密码深藏于玉露村这片土地。

时光倒流至清代,此地蓝姓茶商以独特蒸青技艺,创制出的茶叶外形匀整、紧圆、挺直、色绿,毫锋银白如玉,是我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唯一蒸青针形绿茶,曾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并列为清代名茶。据《中国茶经》记载,此茶为“我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唯一蒸青针形绿茶”,其传统制作技艺亦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玉露茶不仅深植于典籍,更鲜活于村民日常劳作。站在香花岭茶园,层叠茶垄如绿浪翻滚。全村6000亩茶园如碧波荡漾,3家茶企、6家专业合作社、11家茶厂扎根其中,成为茶农与市场的紧密纽带。

当村民在茶垄间俯身采摘,指尖触碰的不仅是鲜叶,更是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脉与生计源泉。

蝶 变

循名责实,玉露新名凝共识

村名之变,绝非简单的符号转换,而是一次凝聚共识的民主实践。

“好!这是好事!我们祖祖辈辈种茶,能以玉露为名,是对我们产业发展的认可!”今年3月,在河茅坝组更名征求意见会上,76岁的易德学率先在征求意见书上郑重签下名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位老茶农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村民对“玉露”二字的深厚情感与产业自豪。

民意如溪,汇流成河。3月21日至23日,更名风险评估细致展开;3月23日,专家论证一致通过;4月1日,村民代表大会上,关于更名为“玉露村”的决议在如林的手臂中获得压倒性支持。

蓝氏家族后人兰远东在表决后感慨:“能以‘玉露’为名,是对我们的认可。玉露的故事会不断延续下去。”

这份由下而上凝聚的共识,最终形成请示上报。6月10日,恩施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更名。

从田间地头的意见征询,到庄严的村民表决,再到专家严谨论证,“玉露村”的诞生,每一步都踏响民主的回音,每一次落笔都凝聚未来的期盼。一纸批复,承载的是村民对文化根源的集体认同,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热切期盼。

启 新

名归源启,玉露茶香振兴路

“玉露村更名,象征着我们进一步开启玉露文化溯源之旅,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继承,更是对未来的美好展望。”站在玉露村村委会崭新的牌匾旁,村党支部书记陈云目光灼灼。

新名既立,机遇之门訇然中开。这块“玉露”金字招牌,正为村庄注入前所未有的动能。

展望未来,陈云信心满满。她介绍,玉露村将继续深挖玉露“源”文化富矿,构建“茶为基础、旅为融合、文为内涵”的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让游客沉浸于茶文化体验中,使文化软实力化为发展硬支撑。

目前,玉露村产业融合亦步入新境。香花岭上,恩施玉露母本园正吐露新芽,漫步茶山栈道、观茶品茶制茶等茶旅项目备受游客青睐。

围绕“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的发展思路,主动融入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枫香坡侗寨—寨湾玉露产业园—玉露村香花岭的茶旅精品路线。同时,搭乘“互联网+”快车,村里涌现的新农人主播正通过直播镜头,将玉露茶香与茶园风光传遍四方,吸引游客走进来、助推产品走出去,点燃三产融合新引擎。

“我们将以玉露村更名为契机,深挖玉露‘源’文化富矿,让恩施玉露产业块头更大、链条更长,让这片承载着历史荣光的绿叶,真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金叶子’,绘就一幅‘茶香弥漫、侗乡和美’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芭蕉侗族乡党委书记朱永恒掷地有声。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