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专访十堰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邓子新

时间:2025-07-19 08:19 来源:央视新闻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原标题:回家丨心向归处,微生物学家邓子新的桑梓印记

他是从《诗经》故里走出的科学家,用20年时间,他把科研“冷板凳”坐热了,不仅改变了世界对DNA的认知,也让中国的生物合成技术,有了领先世界的底气。科学家的浪漫,是把“根”种进故乡的土地。跟随《回家》的脚步,总台主持人王宁记录邓子新院士,重返湖北房县的动人旅程。

来自《诗经》故里的科学家

文学教他以诗意的眼光看世界

在湖北房县生物合成创新城里的实验室里,邓子新正指导团队成员突破高端酶制剂量产前的技术难关。这是他反哺家乡,以一腔热血建立起来的事业。一线生产技术难题解决之后,邓子新终于得以归乡小憩。在清晨,他的身影出现在了家乡的田间地头。这片土地,留下他少年时挥洒的汗水,这片土地,给予他最原始的生命启示。

20250718190510478

诗经故里,文学教他以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

位于鄂西北的房县,藏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这里是《诗经》采集者尹吉甫的故里,“黍稷方华”的诗句在黄酒坛里窖藏千年,这里也是邓子新生命的原乡。走在西关古街的街道,听着姑娘们吟唱诗经歌曲,邓子新院士不由吟诵起《诗经》的诗句。家乡的文化底蕴给了他一颗热爱文学的心,年轻时的邓子新是标准的“文学青年”,他频繁给报纸、杂志投稿,希望能够发表。至今提起自己的文章刊登在《郧阳报》上,他仍是掩不住的兴奋,而深厚的文学根基让他通过高考,上了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20250718190510577

坐热20年冷板凳

改变世界对DNA的认知

尽管学界曾认定DNA是“最稳定的遗传密码载体”且结构纯粹无杂,但邓子新团队自1998年研究大肠杆菌时反复捕捉到的异常——优化提取工艺仍残留0.1%硫含量偏差且硫精准修饰特定碱基C6位——最终揭示了DNA存在硫修饰。

从“DNA硫修饰?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质疑声中启程,邓子新团队用六年光阴啃下“污染”硬骨头——改造实验室、以石英管替代塑料耗材、定制无硫清洗流程;又耗时十余年穿越“验证”迷雾——跑遍国内外质谱中心,用三种原理仪器交叉检测,终证硫修饰是DNA自身特征。

从堆积如山的实验记录里翻找微光,在十几次推倒重来的理论迷宫中摸索方向,于数次实验框架的废墟上重建根基——邓子新团队以数千个日夜的坚持,将每一次质疑都淬炼成更坚实的证据链,终让硫修饰的真实轮廓,在无数次破茧般的挣扎中清晰浮现。20年冷板凳,坐热的是对科学本质的坚守。有些发现,注定要穿越漫长的迷雾,才能照亮人类认知的新边界。邓子新说,要做成事,靠的就是韧性,执着、坚毅是成败的关键。

20250718190510694

以科技反哺家乡

一场跨越山海的“归巢”

从国际学术舞台到鄂西北的山乡,邓子新用合成生物这把“钥匙”,打开了故乡发展的新可能。由邓子新院士牵头,联合国内外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在房县创立了一座占地645亩的高科技工业产业园——合成生物创新城,它虽然地处房县,但这里却运行着国际一流的科研项目。邓子新以科技反哺家乡,令房县这座大山深处的小城,让世界刮目相看。

合成生物创新城,圆了几代人建设家乡的梦,它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从全国吸引了大批科技人才。在邓子新的团队里,不仅有湖北本地的科研人员,还吸引了很多来自北京、上海等等大都市的年轻人。他们都选择房县,作为自己事业奋斗的起点。在团队成员的目光中,我们触摸到了一股坚实的力量——来自对院士的信任,源自对事业的热忱,他们在开创新的未来。

20250718190510767

旧日老屋焕发新生

让科技之光照进孩子们心里

太学巷里,邓子新院士曾经居住的老屋如今还完整地保留着。不同的是,这栋建筑的门口,挂起了“邓子新院士乡村振兴农村科普工作室”的牌子。这里现在已经是房县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地方。孩子们经常来这儿举办科技活动,让旧日的老屋照进了现代的科技之光。

邓子新希望能在家乡的孩子们心中,早早地播下科学的种子。这是他觉得做得很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家乡人才辈出,人才都能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20250718190510859

走出家乡,走出国门,是为了更好地回归,家乡的山川淬炼邓子新的韧性,家乡的河水赋予他以诗意。邓子新常以“功不唐捐”自勉,坚信所有微观世界的耕耘,终将在宏观世界结出果实。当他带着先进合成生物学技术回到家乡,将所学转化成产业,以科技赋能产业,以产业振兴乡村,成果化作反哺桑梓的星火。这位科学家的诗,写在了故乡房县的山河沃野中。

编辑:李肖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