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科技赋能,守住恐龙地质遗迹的尊贵与神秘——
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中国保护方案”,成全球恐龙蛋化石保护典范
成功研制出青龙山独有的恐龙蛋化石保护材料,经实地喷涂试验达预期效果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朱江 通讯员 纪宏新)记者日前从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该局连续3年与国内顶级古生物化石保护材料研究专家、四川轻化工大学邓建国教授团队合作,成功研制出青龙山独有的恐龙蛋化石保护材料,经实地喷涂试验,达到预期效果。据科研专家介绍,这种材料的成功研制和喷涂,将有效延缓青龙山恐龙蛋化石自然风化进程,达到科学保护的目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蛋化石埋藏和展示现场,如今,青龙山凭借科技赋能的“中国保护方案”,不仅守住了恐龙地质遗迹的尊贵与神秘,更是成为全球恐龙蛋化石保护的典范。
曾经的伤痛:盗挖阴影下的“化石劫难”
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间,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一座凝固的远古博物馆。这里埋藏着30万余枚恐龙蛋化石,跨越亿万年的时光,承载着地球生命演化密码。
据青龙山地质公园博物馆负责人胡永国介绍,青龙山是迄今世界上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发现于湖北十堰城区和十堰郧阳区城区之间的柳陂镇青龙山,化石主要分布在土庙岭、卧龙山、红寨子、青龙山、磨石沟等地。这里位于东秦岭腹地,汉江南岸,是一片低山丘陵!专家称,青龙山的地质记录非常丰富:从7亿年前的古老变质岩,到100万年前赋存“郧阳人”化石的第四纪河流阶地沉积均有保存。但最常见的,当属距今1亿年至6600万年的白垩纪“红层”。
1995年,在青龙山周边的白垩纪红色砂砾岩中,发现了大规模埋藏的恐龙蛋化石。然而,20多年前,这片“地下宝藏”却因个别人盗挖倒卖恐龙蛋化石而名声大噪。
上世纪九十年代,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利益驱使下,周边许多村民持锄头、铁锹疯狂盗挖,地质遗迹破坏十分严重。青龙山保护区管理局老职工王怀忠回忆说:“最疯狂时,夜晚的青龙山经常手电筒光四处闪耀,只有警察到场才能威慑到。”
根据当时的数据显示:1993年至1998年间,大量恐龙蛋化石被盗挖外流,珍贵的恐龙地质遗迹遭到很大程度破坏。
盗挖乱象背后,是传统保护手段的捉襟见肘!保护区海拔不过400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地形复杂,原住居民较多,仅凭人力巡查犹如大海捞针。青龙山保护区管理局初期虽设立了管护站,但缺乏有效监测设备,即便接到举报,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盗挖者早已逃之夭夭。
破局之路:“空天地网” 织就智能防护网
痛定思痛,青龙山保护区管理局决心以科技破局。2018年起,一场覆盖全域的“数字保卫战”全面打响!由此,“空天地网”立体防护体系应运而生。
在“天网”层面,144个高清视频监测点如同电子哨兵,24小时不间断扫描保护区每个角落。这些监测点配备 AI 图像识别系统,不仅能实时捕捉人员活动轨迹,还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区分正常巡护与可疑盗挖行为。记者近日在该保护区管理局监控中心大屏幕上看到,红、黄、绿三色预警标识不断闪烁,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向执法人员推送定位信息。
“地网”则是由电子围栏及场馆组成。1400米电子围栏与震动传感器组成的隐形防线,将恐龙蛋密集的核心区及重点露头区域覆盖起来,确保无死角。
“地网”则是由电子围栏及场馆组成。1400米电子围栏与震动传感器组成的隐形防线,将恐龙蛋密集的核心区及重点露头区域覆盖起来,确保无死角!当有人试图翻越围栏或触碰山体时,系统会精准锁定坐标,误差不超过5米。今年3月,一名村民在夜间误入保护区,电子围栏瞬间触发警报,执法人员仅用8分钟就抵达现场处置。2018年,依原始地貌原址搭建的8000多平方米的遗址馆,将保护区内全部露头恐龙蛋化石成功原址保护起来,建好的遗址馆逐渐成为科普的重要场所。
“空网”则依托无人机编队构建空中巡查体系。搭载热成像仪与告警系统的无人机,每周不定时对恐龙蛋保护区进行巡飞检查。
“空网”则依托无人机编队构建空中巡查体系。搭载热成像仪与告警系统的无人机,每周不定时对保护区进行巡飞检查。
手持终端成为巡护队员的“智慧助手”。队员段晓虎向记者展示着设备:“以前发现问题要手写记录,回局里后再整理上报,现在现场拍照、定位、描述,信息秒传后台。”系统还能根据历史数据生成动态巡查路线,使巡护效率提升40%。
科技+法律+人文:探索可持续保护新范式
2001年夏,国务院发文正式批准设立青龙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这样,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逃”过了被盗挖和破坏的劫难。
国家重视,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保护效率,更推动着保护理念的革新。该保护区管理局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开发出湖北省首个恐龙蛋化石数字化管理平台。平台整合了地质、人文、生态、监测等多维度数据,为馆内每枚恐龙蛋建立“数字身份证”,实现从出土到研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连续3年与古生物化石保护材料研究专家、四川轻化工大学邓建国教授团队合作,成功研制出青龙山独有的恐龙蛋化石保护材料,经实地喷涂试验,达到预期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青龙山保护区管理局连续3年与邓建国教授团队合作,成功研制出青龙山独有的恐龙蛋化石保护材料。经实地喷涂试验,达到预期效果,该材料的成功研制和喷涂将有效延缓青龙山恐龙蛋化石自然风化进程,达到科学保护的目的。据了解,四川轻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邓建国教授,长期致力于古生物化石保护材料的研究。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对自贡恐龙化石的风化原因分析及保护材料研究获国土资源部资助项目;研究出的一种适用于恐龙化石的新型保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获中国发明专利。
2020年12月,由青龙山保护区管理局起草的《十堰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顺利通过十堰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2021年3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法律赋能及持久大力宣传,让保护区周边群众逐渐成为恐龙蛋的宣传员和守护神。加之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吸纳周边20名村民参与地质公园的经营与日常管护,形成“人人都是保护者”的氛围。
科技的触角还延伸至科普教育领域。在遗址馆内,通过模拟白垩纪场景,游客能够目睹恐龙产蛋、孵化的场景。更是通过博物馆内的新搭建的3D视频,还原了白垩纪晚期恐龙生活及火山喷发后的悲惨景象。
利用新媒体,是科普宣传的一个重要抓手!该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拍摄的科普短视频,在抖音、小红书、哔站及视频号进行广泛传播,日均访问量突破5万人次。这种沉浸式体验及科普宣传,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据悉,近10年保护区周边盗挖、倒卖恐龙蛋化石案件实现“零发生”。
科技的力量正源源不断地注入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的保护工作中,为这一珍贵的自然遗产保驾护航,使其得以完整地留存,供后人探索与研究。
世界认可:从“盗挖区”到“保护典范”的逆袭
2024年11月,青龙山保护区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年会暨青龙山发现恐龙蛋化石30周年纪念展”,向与会的180多名专家学者展示了青龙山在保护和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会人员评价:“青龙山保护区在恐龙蛋化石保护方面,创新思维,保护设施及技术十分独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如今的青龙山周边,青山环抱,汉江蜿蜒,生态优美。青龙山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田强站在智能监测中心前感慨:“科技不仅守护了恐龙蛋,更守护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从无知破坏到世界瞩目,青龙山的蜕变见证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步伐。这座跨越时空的“生命档案馆”,正以科技为笔,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未来,青龙山保护区管理局计划积极对接高等院校,加强恐龙地质遗迹前沿科学保护技术的协同探索,引入智能管理和监测系统,让“青龙山保护方案”持续迭代升级,为中国恐龙地质遗迹保护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编辑:李晓静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