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中国|“智慧盾牌”守护长江生态

时间:2025-08-16 10:53 来源:央广网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清晨的长江江夏段,薄雾轻笼,水面偶有鱼儿跃出,溅起圈圈涟漪。自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这样的生态场景已逐渐成为武汉市江夏区的日常写照。“守江就是守饭碗,护鱼就是护子孙。”在梁子湖禁捕执法基地,工作人员李进一边整理执法装备,一边对记者感慨。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江夏区通过“科技+机制+民生”的多维举措,在“一江两湖”(长江干流江夏段32.6公里、梁子湖江夏水域26万亩、鲁湖5.1万亩)的禁捕工作中,构建了一套高效且智慧的长效管理体系。近日,记者深入江夏区,探寻这块“智慧盾牌”如何为长江大保护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智慧铸盾:科技赋能,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长江联合村水域,发现疑似违规垂钓,请立即处置!”在江夏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无线通讯喊话,指令瞬间传至执法队员的“慧执法”APP。这套“天网工程”,整合了37处固定高位热成像摄像机、4套雷达监控以及无人机联动系统,实现了对“一江两湖”的24小时可视化监管。

bb13c09aa1671755219981117176399011

江夏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指挥中心(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

吴道贵是江夏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禁捕工作有关负责人,也是2024年全国渔业执法系列专项行动工作突出个人,他介绍道:“过去靠腿跑船巡,现在AI智能预警让效率成倍数提升。”该平台在2024年共预警违法行为236起,成功调度处置124起,并配合移动终端实现了“证据线上录入、程序线上流转”。在长江江夏段,50倍光学变焦镜头能够清晰捕捉单人单钩垂钓的画面;而在湖汊交错的梁子湖,雷达与无人机组成的“空中防线”,让任何可疑目标都无处藏身。通过科技赋能,江夏区的禁捕执法工作正迈向智能化、高效化的新阶段。

机制协同:三级联动,织密禁捕防控网络

“从源头上把非法捕捞隐患降至最低”。村级网格员负责沿湖村湾宣传政策摸清隐患,街道禁捕执法小分队负责岸线巡问题控下湖,区级执法力量负责精准打击强震慑,“三位一体”禁捕执法有效遏制了非法捕捞发生态势,沿湖村民“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正在潜移默化中向生态共护发生转变。这套运行了四年的“1+3”体系(1个区级长江禁捕执法协调会议制度+三级执法监管网络),已累计回收“三无”渔船532艘,没收清缴“三无”渔船36艘,标识化管理“三无”船舶680艘,清理水域历史残存网片、地笼3600余张(个),残桩10000余根,禁捕水域渔船已销声匿迹,岸清湖净。

eab1018b106f1175522005303419587711

执法人员正在劝离钓鱼人员(央广网发 江夏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供图)

“四查一打一督”更显执法力度。农业农村部门查水域、市场监管部门查市场、公安部门破刑案、街道守岸线,检察院“断链破网”,纪委专项督导,实现“查处一起、震慑一片”。

民生为本:退捕渔民转岗,守护家乡水域

在江夏区的禁捕工作中,“退”是基础,“安”则是关键。陈进全,曾是一位纯粹的渔民,如今受雇于旅游公司,驾驶快艇运营从北咀至梁子湖岛的航线。“现在这份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预计今年收入可以到三万元。”江夏区在武汉全市率先出台退捕方案,将625名渔民全部建档立卡并纳入社保、医保,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就业率100%,累计发放退捕渔民社会保险补贴共计4506万元。

1f98769d7a68a175522346921319800011

彭涛(左)正在长江通江支流金水河水域巡护(央广网发 江夏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供图)

1993年出生的彭涛,与长江有着三代情缘,祖辈皆以捕鱼为生。2020年禁捕令实施后,他的父亲率先响应,放下渔网穿上巡护马甲。2021年,其父亲离世,彭涛接过那件洗得发白的马甲,辞去城里工作回到江边,继续父亲的巡护事业,成为了武汉市江夏区渔政巡护队的一名协助巡护员。“父亲常说,长江里的鱼多了,咱的日子才能更踏实。现在我守着这水,就像守着家里的传家宝。”彭涛语气里满是坚定。

生态向好:生物多样性恢复,书写绿色答卷

“禁捕非终点,生态修复才是长远之计。”江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年投入235万元增殖放流鱼苗1486万尾,梁子湖候鸟种群激增,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幅提升。

这份“绿色答卷”背后,是社会共治的力量:设立20万元举报奖励(最高5000元),发放宣传资料2.5万份,开展“禁捕宣传七进”。2022年,武汉市江夏区农业农村局获评“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其“五化机制”正辐射湖北全省。

(记者 左洋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