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卫视》聚焦十堰竹山:下足绣花功夫 打造特色山城

时间:2025-08-22 19:01 来源:长江云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245个老旧小区“逆龄生长” 居民幸福“原地升温”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作为山区老城,十堰市竹山县通过维护、整建、拆除、完善公共资源等合理的新陈代谢方式,对城市空间资源重新调整配置,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地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

走进竹山县城关镇北大街供销小区,崭新的沥青路直接铺到了单元门口,规划整齐的停车位清晰可见,雨污分流管道深埋地下,新增的绿化带绿意盎然,整个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整洁有序。居民王正斌在这里居住已有30多年,小区的变化让他十分欣喜。

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供销小区居民 王正斌:我们小区以前是水泥地面,坑坑洼洼的,一下雨污水都漫出来以后臭气熏天。改造以后,(路面)已经全部黑色化了,小区的环境变好了,污水管网也配套了,停车位也增多了。

竹山县城依山而建,居民住宅楼房龄普遍在30年以上,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趋势加剧,不少老人上下楼难问题日益凸显。今年,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电梯加装被纳入了支持范围。如今,随着新电梯陆续投入使用,居民们再也不用为上下楼而发愁了。

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盘龙上河城小区居民 龚翠莲:现在安装电梯了,很轻松,想下来楼下玩一会儿,电梯一按就下来了。

这些变化的起点,源于居民的迫切呼声。当地住建部门联合村、社区广泛征集意见后,遵循山水相依、产城共融、景城一体的理念,系统性解决老旧小区设施老化、服务短缺、治理薄弱等问题。

十堰市竹山县房地产服务中心主任 孟宪波:我们围绕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环境品质改善等改造内容,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外立面改造 ,功能配套等项目建设,让改造实实在在改在群众心坎上。

去年,竹山县启动城镇整体改造,将城区老旧小区划分为A、B、C三条改造主线,计划分三年完成升级。目前已实施老旧小区改造56个片区、涉及245个居民小区,面积达380万平方米,改造道路4.99万平方米、雨污管网120公里,新增停车位1090个、充电桩288套,加装电梯30部。

十堰市竹山县房地产服务中心主任 孟宪波: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在细节处下功夫,在长效上做文章,建立健全调度、督查、考核机制,为广大居民营造更舒适、 更和谐的居住环境。

古街焕新 让熟悉的乡愁回归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既保护和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又能够让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竹山县在推进城市更新中,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基础上植入新功能,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提升了城市颜值和气质。

每天清晨,竹山县滨河边的南门古楼被一阵阵嘹亮的歌声唤醒,舞蹈爱好者们相聚在古色古香的城楼上,踏着悠扬旋律,翩翩起舞,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北大街社区居民 周琴:这里改造得很漂亮,环境蛮好,还有休息的地方,蛮开心的。

这座南门洞城楼始建于1644年,见证了县城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变迁。然而,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城墙主体结构残破受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也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整体风貌。

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东门社区网格员 王艳云: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修缮过,城门变得破破烂烂的,也很影响城市的面貌。

是拆除重建还是修旧如旧?这个项目一经公示便得到全县人民广泛关注,在前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基础上,当地决定,将200多米古城墙修缮加固,并新建700多平方米庭院式仿古木屋。如今,这座雄伟的古城楼,成为城市新地标。

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东门社区网格员 王艳云:这次改造得很漂亮,不仅给我们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也给外地游客打造了一个旅游打卡地。

与南门城楼紧紧相连的是竹山老街,每天早晚,这里便成了当地原住民的“菜篮子”。500多米的街道两旁,小摊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在琳琅满目的店铺间,充满了市井气息。然而,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随着城市的发展,一度变得破旧不堪,周边的居民和商户对这一变化颇有感受。

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老街商户 王女士:以前这儿环境差,也没人愿意从这条街走。现在改造了,你看到处都很好,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做生意嘛,环境好了生意自然就好了。

市民 吴风祥:现在街道宽敞了,卫生各个方面也都跟上去了,都非常开心,非常满意。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文化,更牵动着群众的热切期盼。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竹山县深挖城市“老街老巷”背后的文化价值,赋能旅游业态发展。实行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通过引入丰富多彩的文旅、消费新业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十堰市竹山县住建局副局长 刘先文:改造过程中,我们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建筑风格,又融入了文化体验、多业态商业、亲子互动等现代审美元素,让这里既有底蕴深厚的历史建筑,又有丰富的文化景观,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成为县城的文化新地标。

微改造精提升 城市“疮疤”蝶变风景“插画”

“口袋公园”不仅是城市中的亮丽风景,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今年,竹山县充分利用城区的零星闲置空地、街巷边角等微小空间,见缝插针打造了一批可游、可赏、可玩的生态活力空间。小而美、靓而精的设计,像一幅幅“城市插画”,让城区居民随时随处都能体会到“微幸福“。

清晨7点,竹山县城关镇的生态体育公园已经热闹起来,这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趁着早晨凉快,不少居民在这里运动健身、散步休闲,享受着运动带来的畅快。

市民 刘嘉福灵:踢毽子、跑跑步或者打打羽毛球,这里非常漂亮,我觉得很好玩。

市民 吕璟阅:这边设施完善,我们平时没事就可以过来打打球健健身,我觉得也挺好的。

这座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前身是是一条荒废的臭水沟,常年杂草丛生、蚊蝇孳生,周边居民避之不及。去年,竹山县结合北门沟片区治理改造,通过雨污分流、土地整治等综合改造, 用“见缝插针”的方式在老旧小区带“镶入”一座生态体育公园。

十堰市竹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邹彬:改造时,我们设置了儿童游乐设施,6个标准化运动场地和中老年林下休息娱乐的空间。同时增加了绿化色彩层次,铺设了2000余米健康步道,升级了夜间亮化设施,配套了3000个停车泊位等,能满足不同类别的人群锻炼需求。

傍晚时分,热气渐退,桃花滩便成了市民消暑纳凉、亲子嬉戏的好去处,假山瀑布倾泻而下,水雾氤氲中凉风习习。孩子们在沙滩上戏水、玩沙子,在欢声笑语中尽享童年的快乐时光,大人们则三五成群,悠闲散步、涉水嬉戏,尽情享受这份家门口的清凉。

市民 贺婉君:因为现在天气热,下班时间吃完饭了,我就会带上我们家小孩来玩一下水。她也开心,我也能放松一下。

眼前的这处亲水乐园,原本是一片滩涂地。去年,当地因地制宜将这片占地1.1万平方米的进行微改造,300米河道得到翻整,11块景观石点缀其间,3900平方米绿化带穿插其间,并铺设了8000平方米沙滩石子,和198米透水砖人行道,让荒滩摇身变成“城市会客厅”,日均接待游客超700人次。

市民 魏文菊:下班了出来转一转,挺凉快的。

小改造惠及大民生。今年以来,竹山县充分利用老旧小区改造、棚改拆迁等项目腾退的闲置地块,通过拆违补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方式,新建街头游园8个,新增城区公共绿地面积0.8万平方米,新建停车场20个,新增停车位1349个。

十堰市竹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邹彬:接下来,我们还将聚焦城市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改善,进一步优化城市结构、补齐城市短板、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韧性。努力打造“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的山地宜居样板。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杜可飞

竹山融媒体中心 董武 向继华 余明明 但兴竹 李健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