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抗战记忆:藏在鄂西北山河间的血火与荣光

时间:2025-09-03 22:27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80年峥嵘岁月,80年血火记忆。在抗日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地处鄂西北的十堰地区,以其战略大后方的坚实脊梁和无私付出,书写了一段团结御敌的辉煌篇章。

走进十堰市档案馆,厚重的卷宗和泛黄的照片,静静地诉说着80年前,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抗战故事。

十堰抗战:众志成城   深山汇洪流(1).mp4_20250903_221523248

市档案馆副馆长胡晶介绍,这张照片记录了1937年32名十堰籍热血青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时的场景,其中就有郧县籍的杨献珍。

十堰抗战:众志成城   深山汇洪流(1).mp4_20250903_221554760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部沿海工业区相继沦陷,华中成为抗战的生命线。十堰因其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毗邻抗战前线,战略地位骤然提升。杨献珍等大批党员干部来到十堰,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2名知识青年,毅然辞别故乡热土,奔赴山西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抗击日寇。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加入抗战决死队的青年绝大多数都壮烈牺牲。

除了十堰青年北上抗日,还有一大批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团体和革命志士,在武汉、襄樊沦陷后,陆续云集武当山草店地区。在中共均郧工委和均县中心县委的直接领导下,不断壮大力量,在抗日战争初期被誉为鄂西北的“小延安”。

市档案馆党史编研科科长左芳介绍,1938年秋,中共均郧工委在草店成立,开始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1939年2月,中共均州中心县委成立,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从1938年到1942年,党员发展到400余人。

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家政介绍,臧克家、 姚雪垠、贺敬之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开展文化创作和宣传活动, 臧克家在此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地采访,抗日宣传工作,先后创作了长诗《走向火线》、报告通讯集《随枣行》及《大刀的故事》《一百一十四个》。

抗日战争期间,草店小学学生加入党领导的儿童剧团,以歌咏、街头剧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进步人士创办并发行先进刊物,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胡晶介绍,当时十堰地区作为抗战的后方,起到了积极宣传和发动的作用,创办有《阵中日报》《房县青年》《均县日报》,从历史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十堰地区的抗战氛围浓烈,起到了宣传和支援抗战的积极作用

十堰抗战:众志成城   深山汇洪流(1).mp4_20250903_222126328

现今武当山遇真宫外的国道,正是当年穿越硝烟的抗战“大动脉”——老白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时第五战区通往四川的重要军事路线,这条道路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老白公路始建于1923年,历经12年断断续续建设,于1935年勉强通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西南、西北成为重要的战略大后方,老白公路这条战略要道,一头连着西南、西北,一头连着浴血奋战的中原前线。随着道路战略地位的提升,1938年春,鄂陕两省郧县、郧西、白河三县,上万名民工连续奋战四个月,打通了约15公里的峭壁险途。

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兼职研究员杨立刚介绍,为抢工期、保质量,许多群众献出了自己的石板、砖头,有的群众把自家的木头、棺材奉献出来,还有许多父子、夫妻一起上阵赶工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老白公路作为连接抗日前线和大后方的交通干线,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每一寸路基都留下了鄂西北人民英勇奋斗的汗水。

此外,还建有汉白公路、巴柯人行道、保房竹驿运大道、郧竹巫驿运大道、均郧山驿运大道等道路。十堰人民以巨大的牺牲精神,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和人道主义支持。根据馆藏档案中的征兵记录和人口统计资料显示,抗战8年间,十堰6县征用民夫达3749322人(次),修筑国防工事、转运物资、抢修道路、运送伤员;共有111844人应征入伍,直接奔赴前线对日作战,占1936年十堰地区总人口的6.74%,这意味着,在当时,每不到十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扛起枪走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十堰力量。

左芳介绍,十堰地区组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创了全民抗战的大好局面,不仅建立了稳固的大后方,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全媒体记者 翁红 周贤林)

编辑:李肖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