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程晓妹 陈华平
2025年春节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市均县镇的24名在外求学学子人均收到一笔2000元的助学金。这笔钱来自该镇钱保功助学基金。日前,十堰市丹江口市档案馆的档案,揭开了这笔助学基金背后的故事。
捐款人是一名叫钱保功的老人,她生于1916年,2009年去世,生前是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这笔捐款源于老人生前立下的一份遗嘱,款项来源是卖掉老人生前的一套房子,用卖房钱的四分之一作为捐款。
2005年,钱保功老人立下的遗嘱
一个江苏老人,为什么要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北一个农村小镇捐款?这份捐款为什么在老人去世12年后才到位?这是怎样一份特殊的遗嘱?其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这还得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说起。
奔赴“小延安”,她曾于抗战年代在鄂西北战斗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全面抗战在全国兴起。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鄂西北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而均县(今丹江口市)作为鄂西北“东大门”,是抗日军事给养和兵员补充的重要基地。那时,以武当山下草店镇为中心、草店至均县县城30公里沿线集镇、村庄和宫观庙宇,驻满了第五战区各种军事机构,以及大量的流亡难民、大批从武汉等地撤出的中共党员、各界知名人士。一时间,草店这一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鄂西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被誉为“小延安”。
1938年,年仅22岁的江苏省昆山市女护士钱保功,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加入中国红十字会第30大队,来到均县参加抗战宣传、伤员救护和儿童保育等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钱保功(后排戴眼镜者)在湖北省均县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时留影
在那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钱保功目睹了均县人民为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很多热血儿女应征入伍,奔赴战场英勇杀敌;看到当地老百姓忍饥受冻、节衣缩食,纷纷捐款捐物,供应军需,救助难民;看到当地数万民夫开航道、修路桥、筑工事,修车船、送伤员,以巨大的牺牲和全部的力量,为抗日战争提供了最坚强的支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钱保功回忆:“那时的均县生存环境条件非常艰苦,老百姓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杂粮野菜,能挖的野菜都挖完了,能吃的树皮都吃了,可以说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是他们却总是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医疗队队员住,把最好的食物留给医疗队队员吃,把最好的被子让给医疗队队员盖,以全部的力量支持抗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保功和丈夫带着孩子们回到了老家江苏省昆山市,做了一名儿科医生。
去世前立下遗嘱,将卖房款的四分之一捐给战斗过的地方
2005年9月,90岁高龄的钱保功身体越来越差,她感到去日无多,而她对均县那片土地的眷念之情却越来越强烈。她瞒着家人立下一份遗嘱:等她百年之后,把自己的住房卖掉,将房款的四分之一捐赠给湖北省均县高家桥,用这笔钱支持那里的希望工程。她在遗嘱中还写道:“那里群众有恩与(于)我,(我)那时在中国红十字会30救护医疗队工作。他们虽然贫困,不贪利,不贪财,说,要不是打鬼子,请你们都请不来,使我感动不已。”在遗嘱中,钱保功老人委托她四个儿子来完成这个遗愿。
立下遗嘱后,老人打电话让当地公证员上门公证了这份遗嘱。为防后人找不到当年的地方,钱保功老人还于2005年9月9日写下遗言,特别注明:“湖北省均县山区,离武当山60华里,离土桥镇5华里,那个地方叫高家桥。”
4年后的2009年12月,钱保功老人安详地离世。但老人去世后,她的遗嘱和公证书并没有被人发现,直到老人去世9年后的2018年,其子女们在搬家整理母亲的衣物时,才发现了这份已经过去了13年的遗嘱。
几经波折,老人的遗愿终于实现
为了尊重老人家的遗愿,钱保功的大儿子萧新中迅速召集家族人员召开家庭会议,商讨遗嘱中捐赠的事宜。
为了找到遗嘱中提及的捐赠地址——湖北省均县高家桥,钱保功的子女们费了很多周折。他们首先找来湖北省地图,查看均县高家桥村的地理位置。但是未发现这个地名。子女们又根据老人在遗言中提供的特别说明所提供的位置,再一次细细查找,结果发现,在武当山下同样没有叫高家桥的地方。不仅如此,他们还惊奇地发现,湖北省并没有一个叫“均县”的县级行政区名称,只有一个叫“均县镇”的镇名。
萧新中查询到了均县镇政府的电话,赶紧把电话打过去询问高家桥,对方却告知均县镇从来没有这个地方。老人遗言中提到的高家桥,究竟在哪儿呢?
耐心细致的萧新中再一次打电话给均县镇政府,请求他们询问当地老人,按母亲遗言中所说的“距离武当山60华里,离土桥镇5华里”的说法来寻找。均县镇政府根据当地老人提供的线索,派人到丹江口市档案馆找到1958年的均县地图,终于在这份地图上找到了高家桥。
原来,1958年9月1日,国家在均县修建丹江口大坝,使得均县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当时的高家桥村处于淹没线下,需要整体移民搬迁。高家桥村全村人早在1968年已整体外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湖北省宜城县。
母亲要捐赠的村落已经被淹没在茫茫的丹江口水库之中,这房是卖还是不卖?这钱是捐,还是不捐?围绕这个话题,钱保功的四个儿子和家属们又召开多次家庭会议,并进行了比较激烈的讨论。最终,大家统一了思想。尽管大家都不富裕,但必须完成老人家的遗愿。家庭会议还一致决定,高家桥那片水域就是现在的丹江口市均县镇,卖房款项的四分之一就捐给均县镇。
在接下来的3年多时间里,钱保功的儿子们完成了卖房等一系列程序。2021年“六一”前夕,钱保功的两个儿子带着母亲的遗嘱和公证书,来到昆山市慈善总会,在慈善总会、人民法院等部门的帮助下,委托慈善总会将房产出售后金额的四分之一(总计430507.50元)捐赠给均县镇,用于当地希望工程。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