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世醒
清晨五点,武当山的轮廓还隐在薄雾中,无人机旋翼的嗡鸣已率先划破寂静。
在紫霄宫上空,技术员紧盯着控制屏上跳动的点云——琉璃瓦的釉彩、木雕的纹理,正以毫米级的精度被定格为永恒。
在这里,方圆数百公里的武当山,数万个建筑构件将完成数字化采集。这座拥有六百年历史的世界遗产,正以0和1的代码形式在数字空间中获得永生。
在山的另一侧,“武当一梦”沉浸式演艺主题园内,一位游客戴上VR眼镜后突然伸手向前探去:“我摸到明朝的石头了!”在他眼前,治世玄岳牌坊以1:1比例复原,石缝间的青苔清晰可见。这不是魔法,而是“数字武当”投射的现实。
一场数智化的“入道”仪式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六百年风雨,保护与传承始终是管理者面临的双重挑战。“大约从2019年起,我们开始探索智慧旅游,”武当山文旅集团项目总监熊俊波回忆,“那时景区面临着体验单一、文化挖掘浅表化的困境。”
转机在2021年悄然而至。武当山文旅集团与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启动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保护试点。这家源自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曾参与云冈石窟、莫高窟的三维数字重建,以及西安城墙、云梦郑家湖墓地、十堰学堂梁子遗址的高精度三维建模。
此后数年,技术团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对武当山31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2处古建筑、6万余件文物展开毫米级精细采集。团队自主研发的纹理映射软件,攻克了木构形变难题,使雕花梁柱的每一道刻痕都能精准还原。
遇真宫的数字化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技术团队以数据为笔墨,不仅记录了龙虎殿九千多个构件的现状,为千余件文物与数百方碑刻建立了永久数字档案,还做了一件极富诗意的事:他们从故纸堆中打捞起散落的记忆碎片,凭借算法与想象力,在虚拟空间中重新“搭建”起已沉于水下的迎恩宫。那些逝去的飞檐斗拱,就此冲破水波封锁,在数字世界获得了另一种形态的永生。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扫描,更是一场跨学科的求索。项目背后,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文明考古院的学者们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数字道场”。在这里,测绘遥感的精准坐标与历史考古的厚重年表相互对话,信息管理的严谨逻辑与文明传承的宏大叙事彼此交融。正是这种跨界合力,为冰冷的数据注入了灵魂。
目前,“数字武当”数据采集工作仍在进行,预计11月5日竣工验收,但已获得行业认可。今年9月26日,项目夺得湖北省“数据要素X”大赛一等奖,获颁全省首张三维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共取得10张证书,并获得2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熊俊波预计,未来证书数量将攀升至数千张。一条“数字资产—文化IP—商业价值”的新路径,正在这座仙山面前徐徐展开。
《入境武当》:VR大空间里的仙山奇遇
“数字武当”并非冰冷数据的简单堆砌,而是以科技为媒介,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文旅融合开辟出一条充满温度与想象的新路径。
在“武当一梦”主题园,《入境武当》VR大空间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每天,游客们头戴VR设备,背负轻便主机,在千余平方米的场地中或缓步探索,或伸手触摸,或驻足凝望,形成“沉浸其中者自在体验,旁观等候者会心一笑”的独特场景。
仔细观察,会发现场地地面与墙壁上布满了彩色几何图案。这些看似涂鸦的标记,实为整个系统的定位核心。
“可以将它们理解为VR世界里的‘超级二维码’。”十堰市武当山文旅集团品牌总监付玄音解释道,“通过这些视觉标记点,系统能够精准地将体验者在真实空间中的物理位置与虚拟空间中的数字坐标实时匹配。标记点分布得越密集,空间定位的精度就越高,沉浸感也就越强。”
作为全球首部超大型虚实共生VR山岳史诗,《入境武当》以“数字武当”高精度数据为底座,将武当奇观“搬”入城市空间。游客化身“云中客”,在虚拟导游玄淼淼、武焱焱的引导下,御剑飞行、穿越云海,体验“三天门跃金顶,云海中舞太极”的仙山奇缘。
在复原的“治世玄岳门”前,游客可近观石纹风化痕迹;在隐仙岩,可聆听尹喜诵读《道德经》的空灵回响;在五龙宫,不仅能见其复原全貌,更能深入井底,探秘五龙玄机。此外,游客还需通过抽签、祈福、弯腰、跨步等真实动作解锁后续场景,使体验兼具互动性与仪式感。
目前,《入境武当》VR大空间项目已获得市民游客的广泛好评。自今年7月正式面向市场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一万人次,成为武当山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让深藏在山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引进来’,这才是数字文旅真正价值的体现。”熊俊波表示,在《入境武当》VR大空间项目成功的基础上,武当山正在与多家头部游戏厂商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数字仙山”系列场景,将紫霄宫、太子坡等标志性实景转化为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游戏IP,以此带动文创产品的二次消费增长,为传统文旅产业开辟全新的业态模式。
编辑:于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