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何旭 通讯员 马婷婷)天上繁霜降,人间秋色深。10月23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寒冷的冬季即将登场。
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关键节点,意味着昼夜温差增大,天气趋于干燥凉爽,草木开始泛黄落叶,呈现出一派暮秋景象。
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姚道强介绍,霜降后天气气候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北方干冷空气活动趋于频繁,气温逐渐走低,露水有凝结成霜的趋势;二是秋高气爽,秋燥明显,但这两个特点都不适用于今年的十堰。
与往年“秋高气爽”的常态不同,今年,十堰自9月中旬以来,持续阴雨寡照天气。长时间的降雨不仅推迟了传统的秋燥感,还导致了气温偏低、湿度偏大的特殊气候状况。
姚道强介绍,自10月17日以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十堰气温下降明显,20日、21日平均气温不到10℃,尤其是21日全市大部最高气温只有9℃,让人有了冬天的感觉。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10月23日,十堰受中层偏西气流影响,以多云天气为主,气温缓慢回升。但弱降水天气已经在路上。
姚道强介绍,10月24日、25日十堰又将迎来一次小雨天气过程,气温再次回落到13℃左右;26日以后天气有望转好,结束持续多日的阴雨天气;26日到28日为多云到晴的天气,最高气温将回升到20℃左右。
总体来说,进入霜降节气后,十堰天气转换快,气温波动明显,提醒市民及时添加衣物。
霜降时节,民间有吃柿子、赏菊花等民俗。“赏菊饮酒”承载着文人雅士对秋韵的留恋;吃柿子的习俗既应季养生,又谐音“事事如意”,寄托了人们对安康顺遂的美好祈愿。
霜降养生:防寒润燥 健脾养胃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医生提醒,市民应防寒润燥、健脾养胃,为健康过冬打下基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认为,霜降正处在“秋收”的末尾,阳气内收,阴气渐长。此时,防寒保暖、保养阴精、润燥养胃是养生的核心,要以平补润燥、强身御寒为主。
市人民医院传统中医针灸科医师张发介绍,持续的阴雨天气使得“湿冷”成为当前主要气候特征,在这种环境下,寒湿邪气更容易侵入人体,引发关节酸痛、脾胃不适以及呼吸系统问题,建议今年的养生重点要在传统“防秋燥”的基础上,还应格外注重“防寒”与“祛湿”。
针对今年“湿冷”的天气特点,养生方式也需相应调整。饮食上应在平补的基础上,侧重于健脾祛湿与温中散寒,可适量增加山药、薏米、小米、南瓜等食物的摄入,以保护脾胃功能。近期饮食可多食一些温热的小米粥、山药粥,汤中适量加入生姜、白胡椒来散寒暖胃;起居方面,特别要注意腰、腹、膝关节和脚部的保暖,晚上可用温水泡脚,驱散一天的寒湿。天气放晴、湿度下降后,可适当多吃银耳、梨子等柔润之品,防止体内因天气转晴而出现“内燥”。此外,保持充足睡眠也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与阴精的积蓄。
另外,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提升人体抵御寒邪的能力至关重要。但在当前低温阴雨的天气下,运动更需讲究科学与方法,以避免适得其反。
张发介绍,不提倡过早的晨练,尤其要避开阴冷的雨天;建议市民关注天气预报,尽量选择在午后气温稍高的时段,或在室内进行锻炼,运动强度应以身体微微发热、但尚未大汗淋漓为宜。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