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黄梅县蔡山镇梅苑村丝瓜络基地里,丝瓜藤蔓爬满田间,长达一米半左右的丝瓜从枝蔓上垂下,肥硕结实,长势喜人。农户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丝瓜。这些看似普通的丝瓜,却串联起一条从种植、加工到远销海外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金络络”。
这一切,源于一场跨越千里的“山海之约”。
楚商归乡,丝瓜园里结出“金果”
“我们种的丝瓜,不再是菜市场里几块钱一斤的‘土货’,而是做成沐浴球、鞋垫、家纺,一套能卖到120元!”梅苑村丝瓜种植户梅治国笑着说。
变化的起点,源于一位楚商的归来。
盛江兵,宁波黄梅商会会长,常年在外打拼,却始终心系家乡。在甬黄对口合作机制推动下,他多次返乡考察,最终推动丝瓜络产业园项目落户梅苑村。
“过去黄梅的丝瓜多是自产自销,附加值低。我们引入宁波的‘甬优Y型’丝瓜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丝瓜络亩产从5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左右,增产达2倍。”盛江兵说。
种植只是第一步。产业园计划投入3亿元,建设清洗烘干、压铸成型、自动缝纫、精细化提炼、全自动包装等深加工生产线,把丝瓜络加工成清洁、沐浴、家纺用品以及工业滤材等高附加值产品。过去每公斤8元的丝瓜,如今经过精深加工,价值可以翻几十倍。
从“土特产”到“国际货”,丝瓜络闯出大市场。“我们通过‘甬助黄’电商平台、宁波商超专柜,把丝瓜络产品卖到全国,还借助宁波的港口和商会渠道,出口到日韩、欧盟。”盛江兵介绍。

一颗小丝瓜,从田间走向国际,背后是甬黄两地“市场+资源”的精准对接。
黄梅县拥有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宁波则具备技术、资金和外贸渠道。两地合作,不仅让丝瓜络“走出去”,更让农民“富起来”。
“我在产业园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年底还有土地流转租金。”梅苑村村民陈小珍说。截至目前,丝瓜络产业园已流转土地近1000亩,未来计划扩展至2万亩,预计年利润达4500万元,带动近600名农户增收。
“海味”饲料养出“黄梅龙虾”新品质
在黄梅县小池镇的万亩虾塘,一场“山海合作”也在悄然进行。
“这是我们第一次用宁波的东海鱼饲料喂虾,龙虾长得快、体质好,市场价格也上去了。”黄冈市黄梅县关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家平抓起一只活力十足的小龙虾,满意地说。
实验结果证明,东海鱼饲料饲养的龙虾口感更好,肉质更Q弹,对水环境更友好。
黄梅县拥有35万亩稻虾连作基地和9.7万亩池塘,小龙虾产量大,但对优质饲料需求迫切。而宁波象山县石浦港,正是东海鱼饲料加工的优势产区。
通过甬黄工作队的精准对接,宁波象山港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黄梅养殖户达成合作,每日供应110吨东海鱼饲料。企业还计划在小池镇建设冷冻厂房、展示中心和科技服务机构,打造集研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饲料产业节点。
“这不仅降低了我们的养殖成本,还提升了龙虾品质,实现了产业链上游的延伸。”黄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丝瓜络产业的“从无到有”、小龙虾养殖的“提质增效”,是甬黄农业合作的一个缩影。
在第二批宁波对口合作黄冈工作队队长孙列看来,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造血式”的体系共建。

“我们推动楚商回归,带回了项目、技术和市场;通过平台搭建、政策引导,实现两地资源互补、产业联动。”宁波在黄挂职干部舒展表示。
据了解,甬黄两地已形成“党建引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构建起“四轮驱动”的工作体系,确保项目高效落地。
截至目前,甬黄合作已推动30多个产业项目落地黄冈,协议投资额超50亿元,涵盖农业加工、智能制造、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
“丝瓜络和龙虾饲料两个项目,虽然领域不同,但都体现了一二三产融合、资源跨区域配置的合作思路。”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革命老区振兴战略背景下,甬黄合作不仅是两地的事,更肩负着为全国对口合作探索路径的使命。
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宁波与黄冈结对合作至2030年。三年来,两地围绕红色文旅、产业共建、民生服务等领域扎实推进,形成了一批具有辨识度的合作成果。
“我们希望把丝瓜络产业园、小龙虾产业链等模式,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为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参考。”孙列说。
一颗丝瓜,联起山海;一只龙虾,串起产业链。在甬黄合作的广阔图景中,农业不再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通过科技赋能、市场链接、制度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正如宁波智渔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武汉市宁波商会会长江安林所说:“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种地看合作、看市场、看技术。”
从东海之滨到大别山区,甬黄两地的携手,正书写着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而这,也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汪秀玲 通讯员 邵郑彬 丁志辉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