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百年老建筑“活”出时代新韵

时间:2025-10-28 19:54 来源:央广网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百年巴公房子前游人如织,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80余位工匠遵循“最小干预”原则,耗时近一年修旧如旧;咸安坊商业区引进79家华中首店,首店占比高达81%……在武汉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一场历史与当下的生动对话正在上演。

b0646f1cd19a6176164143052876290110

巴公房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拍照打卡(央广网发 李辉 摄)

曾经见证“东方茶港”辉煌的老建筑,通过保护性活化利用,不仅留住了城市记忆,更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商业活力与文化魅力,成为解读“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的鲜活样本。

10月28日,记者来到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一窥城市更新带来的文化魅力和经济活力的交融。

历史纵深:开埠前沿的城市印记

漫步黎黄陂路,穹顶塔楼、红砖老墙无声诉说着过往。作为武汉近代城市发展的缩影,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汇聚了6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69处优秀历史建筑和18处特色里份,堪称“立体的城市历史博物馆”。

这里曾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彼时,中国出口的茶叶占世界茶叶市场的86%,其中约60%从汉口输出,经万里茶道贯通欧亚。

1910年由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建成的巴公房子,至今已逾百年,是当时汉口最大的高等公寓楼,是“东方芝加哥”繁华的见证。

7962322c9b226176164175488874239210

巴公房子一角(央广网记者赵玲 摄)

2021年,逾百岁的巴公房子开始修葺翻新。2023年,“巴公房子保护修缮项目”获得柏林设计奖建筑类银奖。

据介绍,巴公房子墙面修复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最大程度还原了清水墙本色,每块红砖都历经手工剥离、清缝、拼色做旧等精细工序,延续着历史的肌理。

文化活化:老空间里的新场景

保护并非封存,活化利用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巴公房子转型为精品酒店“巴公邸”,45间套房布局各异,保留了建筑原貌;配套的万里茶道展览馆,以科技手段重现“东方茶港”荣光。

“去年初来武汉,巴公房子内部还在修缮,那时就很感兴趣。今天故地重游倍感亲切,获益良多。”来自厦门的游客韩先生在巴公房子前驻足拍照。对他而言,能住进这栋百年洋房,亲身感受万里茶道的历史脉动,正是一种“穿越百年的对话”。

76bbc8eedd5fe176164185152945738310

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央广网发 李辉 摄)

超越单一建筑,整个风貌区正进行着“空间再造”。设计师们巧妙将老建筑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在平和打包厂,工业风的楼道、廊桥和圆窗成为年轻人拍摄时尚大片的背景;在黎黄陂路,手持气球、鲜花的旅客络绎不绝,选择一间老洋房里的咖啡馆消磨时光,已成为体验老汉口风情的经典方式。

“走在这些街道上,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既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又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松弛与惬意。”来自深圳的游客叶女士说。

据悉,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全域客流量约394.5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1%,客流人次创下历史新高。从“开埠前沿”到“文旅顶流”,汉口老房子的华丽转身,正是对“何以中国”时代之问的有力回答。

记者 赵玲)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