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病区团队在吴三五主任及李波副主任的指导下,由起搏器团队骨干吴悠博士、向阳医生主刀,成功为一位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生命垂危的患者实施了高难度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特寄来锦旗以表示感激之情。

据悉,该患者入院前已在院外经历了三次生死劫难——三次突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这意味着他的心脏曾多次骤然陷入无效且致命的狂跳之中,每一次发作都无异于一次心源性猝死的预演,生命悬于一线。经紧急抢救暂时脱险后,患者赶到十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病区门诊求助。接诊的袁良俊技术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意识到患者时刻处于下一次心脏猝死的高风险之中,当即开通绿色通道,将其收入心脏监护病房,进行严密监护和全面评估。检查结果令人揪心:患者不仅心功能极差,还同时伴有肝肾功能衰竭和严重感染。面对复杂的病情,心内科迅速组织多学科协作,吴三五主任亲自带队查房,组织全科讨论,为患者制定了“先稳定内环境,再行根治手术”的缜密方案,而为患者植入ICD是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手段。ICD被称为“植入体内的救命神器”,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心率,一旦发现致命性室速或室颤,便能立即在体内进行自动除颤,有效终止恶性心律失常,为患者建立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经过积极的抗感染、保护脏器功能及纠正心力衰竭等综合治疗,患者的感染得到控制,肝肾功能及心功能等关键指标逐步改善,达到了可耐受手术的相对稳定状态,为ICD植入赢得了宝贵的时机。在吴三五主任与李波副主任的全程指导下,吴悠博士与向阳医生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精准、顺利地将ICD植入患者体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患者恢复迅速,再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摆脱了猝死的阴霾。事后,患者一家特意定制了一面锦旗,寄送到心内科2病区医护团队手中。患者在电话中动情地说:“我们人虽然出院了,但这份救命之恩永远不能忘,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心内科2病区主任吴三五博士强调:“时间就是心肌,预防重于抢救。对于心功能严重低下(LVEF≤35%)或曾有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患者,ICD植入是预防猝死最有效的手段。及时进行专业评估,就是在为生命争取主动。”本例极高难度ICD手术的成功,不仅是十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在复杂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多学科协作、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诠释。心内2病区医护团队将继续勇担使命,以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仁心,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心”跳声。
【专业解读:认识您体内的“生命卫士”——ICD】
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一种小巧、精密植入于皮下(通常位于锁骨下方)的电子装置,它通过连接的电极导线持续监测患者的心律。其核心功能在于两大“绝技”:
1. 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当监测到频率较快的室性心动过速(VT)时,ICD会首先启动一种温和的方式,发放一阵快速的起搏脉冲,尝试“超速抑制”并终止心动过速,患者通常对此无感。
2. 高能量电击除颤:若室速过快或恶化为最致命的室颤(VF),或ATP治疗无效,ICD会在数秒内自动充电,释放一次高能量电击,使心脏瞬间“重启”,恢复正常节律,从而挽救患者生命。
此外,现代ICD也具备常规起搏器的全部功能,可有效治疗心动过缓。对于心梗后、心力衰竭等心功能严重受损以及有过晕厥病史的高危患者,ICD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金标准”疗法。(通讯员 杨柳)
编辑:林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