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条通村公路曾是一条繁盛的商道。
在古麇国都所在地郧阳区五峰乡,汉江南岸的小石沟村藏着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银洞山。这里山峰奇秀,林木繁茂,不仅留存着西汉时期的文物遗迹,更承载着当地群众世代相传的人文记忆,成为汉江沿岸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小石沟:连通城乡的“古商道”
小石沟村的得名,源于汉江边遍布的乱石滩——沟口虽有一块大石头,但相较于相邻的大石沟村要小,加之村落坐落于两山之间的狭长山沟,故得名“小石沟”。前些年,考古专家在此发掘出大量西汉时期文物,印证了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渊源。
小石沟沟长15公里,尽头翻过陈家楼林场便与张湾区黄龙镇朱庄村接壤。这条狭长的山沟曾是连通山村与外界的“民间商道”,自古村民们便肩挑背扛,将山货土特产运出山销售,再购回生活物资。往来贸易让这条沟一度繁盛,当地还流传着“上七下八”的说法:以沟中间的庙洞为界,向内七里可至与张湾区交界的陈家楼林场,向外八里便抵达汉江岸边。
庙洞所在的“过风楼”,曾是独立行政村,2000年后与陈家楼村、原小石沟村合并为现在的小石沟村。这里山势陡峭,地处山沟要冲,因常年有江风穿沟而过,无论盛夏严冬都能形成天然通风通道,故得名“过风楼”。历史上,这里曾修建有娘娘庙、财神庙等庙宇群,建筑沿山路分布,行人从“楼下”通行,“楼上”则是香火缭绕的殿堂,形成了“路在庙下走”的独特景观。
银洞山:白岩映辉的地质奇观
站在过风楼仰望左侧,银洞山伟岸挺拔,苍松翠柏掩映其间。今年75岁的小石沟村3组村民李红喜,是土生土长的过风楼李家坡人,他家早年的自留地就在银洞山上,对这座山有着深刻记忆。
“以前山上住着七户人家,有上百亩耕地。银洞的洞口在山腰处,约一米见方,向下纵深延伸。每次在地里耕种,踩踏洞口周围的地面都会发出‘咚咚’的回声,丢块石头下去,好几分钟才能听到撞击洞壁的声响。”李红喜回忆,后来因安全原因,洞口被填埋,如今已难寻踪迹。
关于银洞山的得名,新版《郧阳区地名志》记载有两种说法:一说山洞内曾有池水,相传有人在此获取过银子;另一说则因洞口岩石呈白色,形似银子而得名。这座海拔707米、呈南北走向的山峰,常年被松柏覆盖,生态环境优越。
李红喜还提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曾有勘探人员前来考察,挖出过一些晶莹剔透的“亮光石”,当时被群众称为“金娃娃”。后来生产队也曾尝试挖掘,但未再有发现。近年来,地质勘探队多次进山勘探矿产资源,虽暂无定论,却为银洞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如今,山上的七户人家已陆续搬至郧阳区杨溪铺镇香菇小镇(青龙泉社区)或小石沟沟口,山间只剩苍翠林木与静谧风光。
山水之间的人文印记
银洞山下的进沟处,曾有两块形似猴子的巨石,被称为“大小猴石”。大猴石高约五六米,需四五人合抱;小猴石高四五米,三四人合抱,两石相距约500米。1995年前后,因修建乡村公路,小猴石被炸毁,部分石料用于筑路,如今只剩大猴石静静矗立在高家山的密林旁。
与大猴石隔沟相望百米处,有一块“碓窝石”,石面上有一个钵口大小的凹痕,形似传统舂米的碓窝。据小石沟村2组村民、今年59岁的柯有财介绍,其先祖柯常科是从江西迁徙而来的柯氏家族后代。相传柯常科曾在此地置田兴业,靠着勤劳耕作逐渐发家,在侯家沟建起了包含正房、厢房、楼门等数十间房屋的庄园。
“我小时候听祖辈说,老太爷(柯常科)当年勤劳肯干,靠着种地和经营家业积累财富。”柯有财回忆,他童年时还住过家族遗留的庄园,直到2016年前后,最后两户柯姓人家搬走,庄园才被逐步拆除。如今,碓窝石仍保存完好,成为当地群众追忆先辈创业历程的实物见证。
银洞山的西北方向约五六公里处,杨家山半山腰的密林中藏着一块“旱桩石”,体量堪比五层楼房。据当地老人回忆,过去每到天旱时节,村民们会自发组织抗旱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理念。
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灵。银洞山没有神话传说中的“仙气”,却有着汉江流域真实的人文积淀与自然之美。从西汉文物的出土到古商道的繁盛,从世代居住的山村到如今的生态秘境,这座山承载着五峰乡的历史记忆,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它的过往与未来。(记者 冰客 吕世银)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