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锈”到“秀” 点石成金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黄石样本”

时间:2025-11-13 15:12 来源:黄石+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铜草花开,摇曳生姿。商周先民循着它的踪迹,在铜绿山叩开了中国矿冶文明的大门,从此“江南聚宝盆”的炉火绵延三千年不熄。

11月5日至6日,省住建厅、省文旅厅专家组赴黄石考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盛赞黄石文化遗产保护成效,一致同意推荐申报。11月13日至14日,第四届国家工业遗产大会将在这座“点石成金”地举行,全国目光聚焦黄石,探寻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黄石样本”。

不熄炉火点燃文明之源

1762993378213037_content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走进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商代采矿工具静静诉说着千年过往;露天矿坑里竖井与平巷织就地下脉络,坑采技术步步进阶;鼓风竖炉烈焰不息,三种火法炼铜工艺在青铜时代独领风骚;晚唐五代“胆水浸铜冶炼法”横空出世,为世界冶金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份源自矿脉的工业禀赋,深深扎进这片沃土,融入黄石的城市基因里。

新中国成立后,黄石作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工矿特区,27个重点工业项目拔地而起,大冶特钢、华新水泥等企业的产品,托起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姿、葛洲坝的波澜,以工业之力支撑起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步入新时代,“黄石炉锤”再铸辉煌。特种钢材助力航母探海、“神舟”巡天,超低温压缩机、工业机器人等硬核技术不断突破,船舶换热器实现完全国产替代。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炽热炉火与坚韧锤头,为民族复兴筑牢大国根基。

这份深厚的积淀,更化作全国罕见的工业遗产富集图景——黄石现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工业遗产3处(汉冶萍公司—大冶铁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华新水泥厂旧址)。2011年,省政府专门批准设立“湖北黄石工业遗产片区”,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这4大核心遗产纳入片区统筹保护。

1762993643196936_content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

文物普查是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守护历史根脉的基础工程,为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早在“四普”启动之前,黄石便以先行者姿态,出台专项法规《黄石工业遗产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为遗产守护立下“规矩”。接着,黄石挂牌成立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市文物保护中心,稳步推进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0831303084636809_content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

2019年,黄石公布首批市级工业遗产名录,19项承载城市记忆的工业遗存成功入选。这些带着时代温度的“工业印记”,拉开了工业遗产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序幕。

“四普”期间,黄石高标准完成1776处文物点数据录入、上传与审核,其中新发现366处文物点,为城市文物版图注入新鲜活力。

黄石工业遗产专项普查趁热推进,新发现工业遗存近200处,录入登记71处,城市工业文脉愈发清晰。“登记入库不是终点,而是动态保护体系的起点,我们始终以‘一物一档’标准守护每一处工业印记。”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阮鹏说。

从“一域试点”到“全域覆盖”,从摸清遗存家底到挖掘精神富矿,“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工业记忆,见证了‘一火三千年’的传承,彰显了‘点石成金’的智慧,更塑造了荆楚文化遗产的工业基因。”市文保中心主任夏鹏表示。

初心未改护佑城市之基

在黄石,对文物的特殊情结,已深植城市精神内核。这份情结的核心,正是世代相传的工业文化——它既包含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蕴含敬畏历史的传承自觉,更彰显着舍小利取大义的城市担当。

1762993510577907_content

华新1907文化公园

始建于1907年的华新水泥厂,是中国最早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2007年,因发展需要,华新水泥搬迁新址。原坐落于城市核心商圈的老厂,究竟何去何从?

“华新是黄石工业的‘活化石’,拆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兴城不毁史,筑新不拆旧。我们不能让工业根脉在城市发展中断裂。”黄石市委、市政府有着更深远的考量。

华新水泥厂旧址要保存下来!文物部门迅速开展遗址勘察,编制保护规划方案。如今,华新1907文化公园内,每一处铆钉、每一段弧度都还原着当年的工业风貌,老窑、旧磨机等设备被完整保留,成为展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立体博物馆”,也是黄石人追忆工业过往的精神地标。   遗址承古,文明润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保护发展,更是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鲜活样本。

上世纪70年代末,地质勘探发现该遗址下方蕴藏着丰富的铜矿资源,按当时开采技术测算,年利润可达数十亿元。面对“挖矿获利”与“保护遗址”的选择,黄石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申请遗址保护,配合国家组织的专家团队开展了长达8年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最终,黄石放弃商业开采,将遗址划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区,投入资金修建遗址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为全球罕见的古代矿冶遗址保护典范。

正是这份根植于心的工业遗存保护情结,化作了黄石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实际行动。

耗时10余年,华新水泥厂旧址核心生产区修复了,原本破旧的厂房变身集文物展示、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博物馆。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项目更是持续推进。12年来,黄石先后完成新老两座博物馆、四方塘墓地保护展示工程和游客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十四五”期间,黄石对上争取20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和利用项目,投入专项资金近3亿元。

无论是华新水泥厂旧址的“涅槃重生”,还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科学守护”,背后都是黄石对文物的尊重、对文脉的坚守。

活化赋能焕耀时代之光

在华新水泥厂旧址,昔日钢铁巨构已然蜕变,矿渣库化身艺术殿堂,新装车站台变为艺术长廊与小剧场,旧厂房盛满书香与烟火。

黄石以最小干预守护工业遗产本真,让老建筑静静诉说岁月故事,成为“活着的历史课本”。同时打破“单一展览”局限,迈向文博、文创、文旅、文商“多元服务”新境界。

如今,华新1907文化公园已成为黄石及周边城市的“网红打卡地”,文创业态运营率达95%,真正实现了“保护—利用—收益”的良性循环。

“黄石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破局点,在于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它不再仅是路、桥、厂房,而是‘物理、政策、数字、人才’四位一体的协同系统。”原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司长、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商会文旅新融合分会会长彭志凯,感慨于黄石工业遗产的活化成效。

1800074267162243_content

《因为青铜》沉浸式博物馆戏剧

为让“沉睡”的矿冶文明“活”起来,黄石引入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活化模式。   10月17日,一场名为“铜与火的史诗:青铜文明诞生记”的直播,吸引了线上线下超过80万人次参与,被网友盛赞为“一场超级解渴的文博公开课”。

直播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核心,特邀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级顾问吴宏堂带领观众沉浸式探秘,借助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从矿石样本到青铜器、从古代冶炼工具到现代科技展示,全景呈现铜矿开采与冶炼的完整链条。

线下,游客近距离观赏珍贵文物,观看青铜文化主题情景剧《因为青铜》;线上,推出小程序,上线语音导览、网上展厅、3D文物空间等内容,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走”进遗址,彰显了黄石对工业与矿冶遗产活化利用的多元巧思。

让工业记忆“活”在当下,让生态美景“立”在眼前。除了以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黄石还以生态修复为底色,让工业遗址焕发自然与人文双重魅力。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石矿山人接续奋斗,累计投入数千万元,让120多万株刺槐在废石场上扎根。曾经裸露的366万平方米矿渣地,渐渐被浓荫覆盖,化作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建起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生态底色绘就,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新篇章随之展开。如今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早已不是单一的工业遗址,而是集工业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并建成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等,走进了中图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成为“教科书里的中国名片”。

石藏千年韵,节承万古风。黄石以节令为媒、雅事相承,借传统佳节、遗产日与博物馆日之机,将《铜绿山寻宝记》口袋书、《文物里的黄石》融媒产品、《文物说历史》系列课程等送进校园、社区。

让文博焕彩、文脉远播,黄石还将“工业印记之旅”连同“奇域探险之旅”“田园风情之旅”“神秘仙境之旅”4条精品旅游线路一并推向全国。

“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不仅是守护一段历史,更是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动能。未来,我们会继续探索更多活化路径,让老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市文物保护中心党组书记皮正茂说。

(记者 易木生 梁坚义 朱达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