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风讯(十堰融媒记者 李学伟 通讯员 李昊)茅箭区大川学校地处十堰市的南部山区,是一所典型的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全部来自周边偏远的乡村。学生们全部住校,周一到周五都在学校生活,食堂成了他们重要的能量补给站,更是学生们的情感交流港湾。改善食堂饭菜质量不仅是提升营养,更是关乎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和归属感的有效路径。学校将食堂从“吃饱”升级为“好吃,核心目标是让饭菜吃出即熟悉,又温暖、健康营养“妈妈的味道 ”,让学生们感受到“家”的关怀,提升在校生活的幸福感。
在校园的日常图景中,食堂,从来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寻常角落,它更是一所学校的温度与情怀的集中体现。在茅箭区大川学校,这座被师生们亲切称为“妈妈食堂”的地方,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吃饭的地方”的范畴。在食堂工作的师傅,他们的孩子就在学校就读。孩子说在学校吃的一日三餐,和在家吃其实都一样,都有着妈妈的味道。
一直以来,大川学校深知,食堂服务的核心是学生,而服务的起点,是倾听。学校坚决摒弃“做什么,吃什么”的固化思维,主动将沟通的桥梁延伸到每一位就餐者。学生喜欢吃什么被校长常常挂在嘴边;哪道菜学生们爱吃,食堂师傅们都牢记在心。
但这并非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偏好。学校按照膳食营养科学的规划,将学生爱吃的菜肴与膳食营养相结合,进行专业的分析与整合。最终,菜谱的制定实现了“学生爱吃”与“营养均衡”的完美统一。例如,学生们票选出的“冠军菜品”如土豆烧鸡块、芹菜香干,并不会无节制地供应,而是经过改良——转变做法、减少糖分、选用优质油、搭配时令绿叶蔬菜,以更健康的形式出现在每周的餐盘中。这种“你点单,我优化”的模式,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尊重,同时也在一餐一饭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科学的膳食教育。每天孩子们都会向老师们分享美食评价,其中不仅有“好吃爱吃”的赞叹,更多听到“营养健康”的声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大川学校食堂更追求“优妇必选安全之材”。食品安全的天职,始于采购源头的万无一失。学校对食材供应商的遴选有着近乎严苛的标准,建立了完善的合格供应商档案库和严格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在采购环节,食堂的质检员将“验报告”作为每日的必修课。对于猪肉、鸡肉等畜禽产品,他不仅要求随货提供当批次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还会登录数字食堂监管平台,逐一核对票据真伪与信息一致性。即便是最普通的米面粮油,也必须有对应的批次质检报告。食堂采购负责人常说:“我们手中的检验是责任,是对千百个家庭的重托。任何一份模糊或缺失的证明,都意味着这批次食材将被坚决地拒之门外。”这种对源头近乎偏执的执着,为全校师生的健康筑起了第一道,也是最坚固的一道防线。
如果说严格的采购是守住了大门,那么一丝不苟的验收环节,则是为食材安全上了第二道保险锁。每天清晨,当配送车辆抵达时,食堂的验收小组便开始了他们“火眼金睛”的工作。他们并非简单地清点数量,而是对每一种食材进行“体检”。

对于蔬菜,验收员会逐一翻看,检查其新鲜度,是否有黄叶、腐叶或虫蛀;对于瓜果,则会轻按判断其成熟度与有无磕碰损伤。一旦发现不合格品,如个别破损的土豆或磕碰的番茄,会立即挑出,并当场与供货商确认,按合同约定进行扣除或整批退货。这种“斤斤计较”的背后,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一个广为流传的案例生动地诠释了他们的效率与原则:一个雨天的清晨,食堂在验收一批袋装大米时,发现最底层一袋的边角有轻微淋湿浸水的痕迹。尽管只是孤例,且并未影响到其他袋装米,但验收组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拍照留存证据,并电话通知供货商。他们明确指出,即便是轻微泡水也可能存在内部霉变的风险,必须立即退换。令人惊叹的是,从发现问题到供货商带着全新、干燥的大米赶到现场完成更换,整个过程不超过两小时。这“两小时退换”的故事,不仅是对合同条款的执行,更是大川学校食堂“安全无小事”理念的最有力证明。
在大川学校的食堂后厨,弥漫的不仅是饭菜的香气,更有一种名为“家”的温馨氛围。这里先后掌勺的三位主厨,拥有一个共同的特殊身份——她们都是在校学生的妈妈。这一独特的安排,赋予了食堂工作超越职业本身的情感内涵。
因为自己的孩子也同在校园,一日三餐都与同学们一起享用,妈妈厨师们便自然地将一份为人母的爱心与责任,倾注于每一道菜肴之中。她们会像在家里一样,仔细地清洗每一片菜叶,用心地掌控火候,思考如何在不依赖过多调味品的情况下,激发出食材本身最鲜美的味道。她们深知孩子们成长所需的营养,也懂得他们味蕾的喜好。
食堂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一位厨师的孩子中午排队打饭,轮到自己的妈妈盛菜时,孩子像对其他工作人员一样,礼貌地说了一声“谢谢阿姨”。正在忙碌的妈妈头也没抬,习惯性地柔声回应道:“我是你妈妈。”瞬间,周围听到的同学都善意地笑了起来,一股暖流在现场每个人的心中荡漾。这个温馨的“口误”,恰恰是食堂“家文化”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在这里,饭菜不仅是商品,更是妈妈们带着爱意烹制的“爱心餐”,学生们吃下去的,是放心,是美味,更是浓浓的温情。
服务的最高境界,是陪伴与关怀。在大川学校,食堂的运营理念延伸到了餐桌之外。每天中午,都能看到一道独特的风景:校长和副校长们会端着餐盘,随机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同桌就餐。这并非形式主义的“摆拍”,而是学校一项长期坚持的制度。

在窗口前,教师们都会自觉地排在学生后面,把饭菜留给学生;在餐桌上,校长们会亲切地询问:“今天的菜合口味吗?”“你觉得鸡肉炖得烂不烂?”“最近天气干燥,食堂准备的南瓜绿豆汤喜欢吗?”这种平等、开放的交流,让学生们敢于直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改进意见。同时,这也是一个绝佳的非正式教育场景,校长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活烦恼,于谈笑风生间进行引导和鼓励。
此外,食堂还有一个广受学生和家长好评的规定:饭菜无限量供应,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吃饱。 窗口的阿姨们总是面带微笑,从不因学生多次添饭加菜而流露出丝毫不耐。她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孩子,正在长身体,多吃点,不够再来!”这种毫无保留的供应,消除了青春期学生因饭量大而可能产生的羞涩与尴尬,让他们能够毫无负担地吃饱吃好,感受到学校如家般的温暖与包容。
大川学校的“暖心食堂”,通过五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实践,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安全为基石、以美味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以服务为延伸的现代化校园餐饮服务体系。未来,大川学校将继续秉持着“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安全、营养、舒心的校园就餐环境。
编辑:柯其涛